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黑土地保护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积极响应“跟着总书记脚步看吉林”2025 年大学生“三下乡”主题实践活动号召,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沃土“芯”探,生“颗”兴粮实践团于七月下旬赴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双辽市等地,开展集学习调研、土壤采样、实践探索、黑土地保护法宣传于一体的黑土地保护行动。实践团通过中国黑土地博物馆研学、吉林四平梨树实验站与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实践、专访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走进乡村举办黑土地保护法知识讲座、开展土壤采样进行检测分析等多维形式,为推广黑土地保护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一、溯源黑土历史 对话行业先锋:解码“梨树模式”核心智慧
实践团首站走进四平现代农业科学院(吉林梨树黑土地学院),与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实践团共同研学。馆内丰富的实物展示与讲解员的细致讲解,系统呈现了黑土地的形成历程——每一厘米黑土需200至400年自然孕育,却因长期开垦面临退化危机:自开垦初期至今,黑土层已减少约30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下降,加之东北地区温带季风气候带来的风蚀、水蚀,黑土地保护迫在眉睫。通过博物馆内的沉浸式学习,成员们深刻理解了黑土地作为“耕地中的大熊猫”的珍贵性,也对“梨树模式”的诞生背景、核心内涵有了直观认知。
同日,实践团专访吉林省人大代表、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作为“梨树模式”的主要发起者和实践者之一,王贵满详细解读了这一模式的核心内涵与发展现状。实践团成员进一步掌握“梨树模式”的核心是“玉米秸秆覆盖免耕全程机械化栽培”,本质为秸秆覆盖还田,通过免耕播种、秸秆覆盖等措施,像给大地盖一层“金色被子”,有效降低风蚀、减少水分流失,破解黑土地退化难题。通过与王贵满站长的对话,实践团深刻领会梨树模式是理论与实践、专家与农民智慧结成的硕果。多年来,无数专家将理论引入田间,农民在实践中反馈问题、总结经验,共同推动模式完善,如今覆盖黑吉辽蒙四省区的实践联盟已形成,合力守护“黑土粮仓”。
二、深入实验基地 见证科技赋能:探寻 “梨树模式” 实践活力
实践团走进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与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实地感受“梨树模式”的落地实效。中国农业大学程延河、王力老师带领实践团深入实验田间,实地观察保护性耕作、秸秆覆盖还田、条带旋耕、垄作种植、高留茬垄侧栽培等具体技术。实践团对于黑土地保护和“梨树模式”的实际运用有了更扎实的理论基础。
随后,实践团循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吉林的足迹,来到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一望无际的玉米田绿浪翻滚,秸秆覆盖的 “金色被子” 在田间延展。当地农技人员介绍,自推广“梨树模式”以来,示范区风蚀水蚀显著减轻,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提升0.1个百分点,玉米亩产稳定增长。实践团成员亲身体验了秸秆覆盖的保墒效果——拨开秸秆,下方土壤湿润疏松,与裸露地块形成鲜明对比。此次探访让成员们将课堂理论与田间实践深度融合,更深刻认识到:“梨树模式” 的推广,是科技守护黑土地的生动实践,也是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的关键举措。
三、扎根乡村田野 践行保护使命:土壤采样与普法宣传双轨并行
实践团前往双辽市柳条乡清沟村与永加乡望杏村,将实验室“搬”到田间,把法律知识送到农户,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黑土地保护。
(一)科学采样,为黑土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清沟村坐拥广阔黑土地,是吉林重要粮仓,其沃土孕育下的高产关乎区域粮食安全;望杏村以沙壤土为主,面临土壤板结、保肥性差等问题。实践团针对两村土壤特性及面临的生产难题,深入两村田地,依据专业知识细致划分采样区域,采用五点取样法规范采集土样。所采土样均经修整、标记后妥善保存,将带回实验室检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理化性质及关键营养成分等土壤生态环境数据,并结合两村实际,为后续编制具有可操作性的黑土地保护技术报告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二)普法宣传凝聚共识,问卷调研精准施策
为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落地生根,实践团在村内开展黑土地保护普法宣传活动。活动以黑土地保护法知识讲座为载体,用村民易于理解的语言解读法律条文,普及保护黑土地的相关法律法规及科学知识。知识讲座结束后,实践团邀请部分村民参与问卷调查,内容涵盖《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掌握情况、种植作物相关因素、作物销售渠道等,实现 “普法+种植+销售” 三位一体的信息收集,系统掌握村民对土壤保护与作物种植等方面的真实反馈。在实践团成员协助下,村民们认真填写问卷,所获数据将为后续推动黑土地保护、优化乡村种植结构、改善销售模式等工作提供针对性参考,助力黑土地可持续保护与发展。问卷调查后的互动交流中,实践团成员认真听取望杏村村民关于土壤板结影响生产的反馈,详细记录相关情况,计划后续结合专业知识,在技术推广报告中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助力村民破解生产难题。
四、以新时代青春之你我,筑牢黑土保护的根基
沃土“芯”探,生“颗”兴粮实践团从博物馆参观学习到田间地头躬身实践,从与行业专家深度对话到与村民坦诚互动,成员们深刻体悟到:黑土地保护,既是关乎技术突破的科技课题,也是连接万家生计的民生工程,更是守护子孙福祉的战略使命。
此次社会实践为今后沃土“芯”探,生“颗”兴粮实践团的实践行动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实践团将持续深耕土壤样本分析,结合实际生产数据,形成兼具科学性与操作性的技术报告,为当地黑土地保护提供精准建议;同时通过校园宣讲、普及视频传播等“线上+线下”双渠道,让“梨树模式”与黑土地保护理念走进更多青年心间。黑土地的守护之路,纵道阻且长,却因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而始终奔涌着希望。鲁东大学学子以青春为墨,让汗水浸润每一寸黑土,用行动为笔,让守护的火种在岁月中薪火相传——他们将赤诚融入黑土的呼吸,把担当刻进守护的征程,在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的实践中扎根生长,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浪潮中勇毅前行,以青春之名,在时代的考卷上书写新时代青年的担当答卷。(通讯员:任梦怡、王泽慧、王姝涵)